Hubert Wang

I am
Hubert Wang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Find fun things here!

Ten Types of Japanese Residences《十宅论》(下)

对住宅、空间的倾心、热情,并非产生于对功能、美、真实的欲望,而是产生于对阶级的欲望。这种对于不成熟阶层的欲望,就好比是对不成熟幼儿的性爱,只能变成一种怪诞的东西。很多日本人在自我中膨胀,在无限接近这种幻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欲望的性质本身,以及它的庞大。
 
本文是隈研吾《十宅论》的摘文下篇。您可以跳转到上篇

05 建筑师派

『建筑师派』指的是委托建筑师来设计住宅的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他们是喜欢某个建筑师的设计风格才这样做的。

但建筑批评家雷纳 · 班纳姆 [Reyner Banham],对此却另有一番见解。通常人们会出于两种原因来委托赖特设计住宅:一种是想借用赖特的名气来提升住宅自身的价值;另一种则是借助设计师作为『信息之窗』的力量。人们以住宅设计为借口,是希望与建筑师进一步交往,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对这些人来说,建筑师就起了『知识之窗』的作用。

… 尤其是『建筑师派』,他们非常看重与建筑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对他们来说,要想不经过媒介,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获得精炼的、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信息,委托建筑师设计住宅,借机同他 [她] 们『亲密接触』是再便利不过的办法了。

丈夫社交相对广泛,这种获得知识信息的机会可能还会有一些,但妻子如果自己不去留心,就很难有机会了。因此,夫人们也只能通过与建筑师之间的趣闻杂谈、艺术浅谈来获得满足。从这层意义上来看,促使『建筑师派』形成的原动力也可以说是正是夫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如此说来,赖特屡次与客户的妻子之间发生丑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日本战国时代的茶道具为例,那时的茶人与当今的建筑师一样,也扮演着知识交流的角色。战国时代的大名『点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借此机会与茶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获得新的信息。

当时利休所提倡的新价值标准被称作『闲寂、恬淡』。在此我想提起的是:今日的『建筑师派』的世界里也发生了和当时利休『反其道之行』的事件,事件的发起者是安藤忠雄。

… 除此之外,安藤还有一处与利休的相似点:安藤一方面想要将现存的住宅审美意识转向对『闲寂、恬淡』之美的崇尚,另一方面又绝不提倡『寒酸』的住宅建筑。

利休绝不会去推翻『茶道属于有钱人的消遣』这样的基本原则,而安藤之所以会在关西得到大众的支持也是因为他所设计的住宅看似简单朴素,实际上正是其朴素的外表成为了有钱人精神上的免罪符。

说到底,利休和安藤都看得清楚明白,无论是茶道界,还是『建筑师派』的住宅建筑界,都是以金钱为基础搭建起来的世界。

《金魂卷》的作者渡边和博曾做过这样一段描述:住在时尚且简朴的清水混凝土住宅里的人对朋友说『其实不怎么样啦,冬天还有点冷啊,哈哈······』或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雨天说不定还会漏雨呢······』嘴上虽是这样说,脸上的笑容却似要溢出来。

素材之后是外观形态的特征。外观形态方面,『建筑师派』的第一要求是纯粹的几何学形态。首先,几何学形态是知性的象征;其次,几何学的抽象性能将清水混凝土外装的粗糙、简陋提升为『闲寂、恬淡』之美。伸缩自如的曲面和高扬却不张扬的建筑框架,这些都是『建筑师派』所喜好的。

『建筑师派』住宅的内部装潢与『咖啡吧派』是相类似的。两者都要将生活臭排除在外,且两者都是被一种抽象性支配。只不过『咖啡吧派』住宅里的主角是住在里面的人的行为姿态。

…为『建筑师派』设计住宅的建筑师面临着既要将空间变得抽象化,又不能削弱空间存在感的难题。解决一个这样自相矛盾的课题,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供参考:之一,充分利用通风口和楼梯间,使得整个空间变成一个『舞台』;之二,在整齐的空间中插入类似于一根斜柱样式的斜体部分;之三,造成一种空间的素材感 [清水混凝土或是锈迹斑斑的铁板] 与空间的抽象感混杂在一起的微妙状态。这些都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同时有强烈主张存在感的空间。

如果不想做得如此复杂,那么还有几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比如,将几件艺术品和家具放在住宅空间里,并突出其存在的方式。像这样借助物品的力量,就可以强调自身空间的存在感,或产生空间存在感的效果了。在住宅中活动的人是否能登上杂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品和家具能堂而皇之地被拍成照片登上杂志。

对『建筑师派』来说,首先要到手的是建筑师本身的知识品牌,其次得到的就是像艺术品、家具这样的另一种知识品牌来填充自己的住宅空间。他们需要的其实是能够突出这些知识品牌商品的空间,这样一来,像是商店推销员一样能够给予合理建议的选建筑师就成为了住户的首选。

06 住宅展示场派

无须做什么事先声明的『住宅展示场派』,就是将住宅展示场上展示的住宅买下来作为自家住宅的人。在住宅展示场上亮相的住宅,过去被称作『预制装配式住宅』。

『展示场派』住宅的两面性在此处也有表现——西洋私家住宅的浪漫小资与日本传统住宅的朴实无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同时存在。

『展示场派』住宅的独创性在于,它拥有一种让你产生错觉的技术,让你不会觉得建造起来的房子跟预想的不一样。而这种技术实际上是巧妙利用了现代人对照片的信赖。

『展示场派』会重新评估『净』与『不净』的空间意义,在将两者明确区分的基础上重新安排一层与二层的空间配置。这样的配置方式,是『展示场派』家庭观的正确反映。一层仍然是『公』的生活空间,只不过『公』的意义有所出入,不是指家庭成员的聚会、聊天,团圆的『公用』场所,而是招待客人 [确切的说是户主公司的同事们] 的『公共』场所。

『展示场派』住宅二层最有私人空间感觉的是孩子的房间。其实养育子女才是『展示场派』隐藏的主题。『展示场派』所说的『重视私生活』的实质性内容就是营造一个『不会打扰孩子学习的家』,这不仅让人产生疑问,对他们来说真正的『私人的空间』究竟在哪里呢?现存的住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私人的,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又只是社会所需要的新的『人脉』生产工厂。这其实是极『公』的东西,其实是基于极『私』的目的进行的极『公』活动。

07 独门独院派

独门独院的住宅就没有像宣传手册这样的媒介。没有了规定『场所』的媒介,人们就只能靠自己去判断摆放在那儿的物品都象征着什么,而且只能靠个人的理解去判断。物品不会自己说话,如何让其表现出自己的『象征意思』就变得极为重要。因此,独门独院派住宅中使用的元素都很生硬,也是这个理由。

08 俱乐部派

与银座的俱乐部类似的风格的住宅叫做『俱乐部派』。

俱乐部风格在住宅中也是起到象征一个什么东西的作用,那这个东西又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空间的排他性,或者也可以说是给空间设置一个较高的门槛。更通俗一点说,就是不容易进去。第一是通过货币来设置屏障;第二是设置建筑空间上的屏障。所谓设置屏障,就是在通往俱乐部的路上设置难关。在住宅里模仿俱乐部风格,也正是为了象征空间的排他性,已显示出住宅的高贵。

… 即便是豪宅也采用保守的外观,就是日本建筑的传统。

现在的住宅空间,都将住宅以外的空间作为自己的模板——这也是本书的中心题目。『单身公寓派』以酒店为模板,『清里食宿公寓派』以公寓、『咖啡吧派』以咖啡吧、『俱乐部派』就以银座的俱乐部为模板。原本的住宅空间样式,如今都受到了各种商业空间模式的影响,这也是本书想要分门别类来说明的。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逆向的模仿。也就是说,俱乐部空间其实是模仿住宅空间设计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俱乐部里女性的独特形象。这种形象跟交际场所的女性截然不同,俱乐部里的女性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就像妻子在家里给丈夫提供服务一样。这种服务正是家中丈夫对妻子所期望的。

俱乐部是以理想家庭为模板这一点可以从室内装饰的各个方面看出。这种室内装饰比真实的家庭还要有『家』的感觉,毕竟家里没有穿着香奈儿的妻子,这种室内装饰条件下的家庭感,是在任何现实里都找不到的。

这种现实的欠缺性又是从何而来呢?那是因为俱乐部都是用金钱建筑起来的。用金钱才能创造出高级感,才能显出排场,于是才会摆上有创意的沙发、有创意的烟灰缸,沙发都是皮革的,女性穿的都是香奈儿的套装。俱乐部派的人们 [或许就是我们] 体会不到家的感觉,就买高价门票去俱乐部里体会。

家庭的风格被俱乐部模仿,然后家庭又模仿俱乐部的风格,又是什么引起如此复杂的过程呢?原因只有一个:俱乐部派已经完全忽略了家庭本身所具备的『难得』特性。因为是日常的、近在身边的东西,我们就渐渐忽视了它的『来之不易』,必须通过俱乐部这面镜子,来重新审视家庭。

09 日式居酒屋派

采用像高级日式酒屋的建筑风格的住宅,被叫做『日式酒屋派』。日式酒屋与俱乐部有着像孪生兄弟一样的关系。

在日本,现代主义美学就意味着西洋文化,而西洋文化都是用金钱买来的有价值的舶来品。所以『酒屋和风』当然就是用金钱构筑起来的空间了。要解决既要有家庭感又要让人花重金的这种难题,必须将和风『抽象化』。并且,是要将其巧妙地抽象化。这时,就不得不引入西洋的现代主义美学,在日本的传统美学跟西洋美学之间找到一种折中。但是,日本人自己不会承认这点,在表面上坚决的追求着日本传统的本质,为的是维护一种纯粹的和式风格。

『日式酒屋派』住宅的中心还是在于『酒屋和风』,如果在『酒屋和风』的基础上加入一间茶室,这样的『日式酒屋派』住宅就近乎完美了。日式酒屋是高级、难得的,而茶室正好是高级、难得的代表。

『日式酒屋派』还有一个特征:觉得自己的住宅要比俱乐部派的住宅更高级。

他们认为这样的建筑才是符合日本传统的,清洁、干净、保守,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俱乐部派』不过是崇尚金钱,他们的住宅也陷入了舶来品信仰。

其实,不管是『日式酒屋派』还是『俱乐部派』,都是迪士尼乐园的子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日式酒屋派』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自身巧妙的『矛盾构造』。

10 历史屋派

『历史屋派』指的就是几代人都住在同一栋房子里。就如《阶级》一书中描写的那样,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历史屋派』有着强烈的憧憬呢?

现代已经演变为一个认不清『场所』的时代。特别是像住宅这样,靠细微的约定俗成来支配的领域,就更不容易认清了。就连村野、山崎这样跟『现代』密切相关的建筑大师,在设计自家宅邸的时候都会感到难为情,这就更能说明一点。在这个认不清『场所』的时代中,我们只能依靠合理主义、功能主义。

西洋的象征作用,最初是否定与『场所』的存在的。西洋象征作用的基本精神是:存在着跟『场所』无关而具有意义的东西。然而,西洋本身就是支配这种精神基本精神的一个『场所』,相比之下,日本的象征作用本来指的是『场所中心』。

日本人习惯选先选择自己所在的『场所』,然后再大胆、细心地驾驭象征作用。所以说各个『场所』都是狭小的,但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微妙、繁多的约定俗成 [密码]。不幸的是,这样一个体系隐藏在了日本自身向往现代主义的呼声中。

跋与后序

『场所』就是一部分人的集合。在现代主义、商业主义狂潮泛滥之时,日本式的『场所』体系依然存在,并且反而更加有力、更高傲。本书想要描写的正是这种生命力。

这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才发现的事实:这本书不过是一种捏造,也就是一种假想,跟日本的住宅、与住宅有关的现实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作者才会自负地认为,这本书能跨越时间,永久地保留下去。

日本有十个阶层,每个阶层都有自己固有的住宅风格,这些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不过对阶层的欲望显然是存在的。对住宅、空间的倾心、热情,并非产生于对功能、美、真实的欲望,而是产生于对阶级的欲望。这种对于不成熟阶层的欲望,就好比是对不成熟幼儿的性爱,只能变成一种怪诞的东西。很多日本人在自我中膨胀,在无限接近这种幻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欲望的性质本身,以及它的庞大,所以我认为,《十宅论》这样关于阶层的假想是可以的。

摘注与感想

  • 隈研吾的《十宅论》写十种住宅,但本质上是对人、人本质、人身份自我认同的观察。
  • 西雅图、硅谷、纽约,这一群从事程序员、金融从业的留学生,包括我自己,大部分都是彻头彻尾的咖啡吧派,且饱有这个过渡阶段的特征。
  • 隈研吾对茶应该有很深的感受,触类旁通于很多建筑学领域。看了这本书也想去看看日本的茶道著作了,比如靳飞的《茶禅一味——日本茶道文化》。
  • 『日式居酒屋派』对『俱乐部派』的鄙视与『新中式』对『欧装』的厌恶真是如出一辙。
  • 日本本身狭小的地域和居住环境似乎使得他们更愿意在一个小尺度上思考『场所』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定义其内的象征意义。在这层上,隈研吾书中『十宅』的分类在日式体系下,其实可以无限演化为『百宅』甚至『千宅』论。而另一方面,『现代主义』也未尝不可反向地内化与挪用,加上『场所』维度来使设计更为多变多样丰富。
  • 中国历史建筑中类似日本『场所』这样的独特建筑哲学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可以在古建筑和园林的设计中找到呢?

(完)

2288
TOC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